书法作品: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
由《中国青年》举办,人民网、新浪网等共同参与的“影响中国青年的100句人生名言”评选活动日前圆满结束,活动组委会结合网友和读者推荐情况,经评委投票,评出“影响中国青年的100句人生名言”。评选结果如下:
由《中国青年》举办的“影响中国青年的100句人生名言”评选活动,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
人的一生不管追求什么,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幸福。但幸福究竟是什么,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不好回答。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幸福来源于压抑的解除;行为认知学派认为幸福是对积极思维的现实奖励;人本主义则认为幸福是伴随自我实现而产生的一种满足的体验。
简单说,人生幸福不过和三件事有关,那就是:性与自我满足,自尊与自我实现,精神与自我超越。这三件事对应着经典精神分析的三种理论:弗洛伊德的性本能论、阿德勒的自卑动力论、荣格的精神追寻论。我把这三件事物与幸福的关系简称为“3S幸福论”,3S就是:性(sex)、成功(success)和精神(spirituality)。
有人
2007-01-10黄叶飘零又一年,最是无情时间佬。不经意间,2007年已实实在在地过去了10天。10天里新出了几多名人,大伙都忙于总结过去展望未来,似乎还顾不上盘点,但这年头不想出名的人恐怕没有几个。出名的好处显而易见,那就是名人=经济效益。要不,为什么现在有人总是不断拿自己搞事儿,比如教师裸讲,诗歌裸诵什么的。还有像克林顿主政白宫时实习生莱文斯基那个搞法的,拿自己与名人的性关系说事儿。以致于现在饶颍的名字在网上总是和赵忠祥链接,张钰的名字在网上也总是与黄健中、张纪中、于敏这三位导演的大名链接。这么三搞两搞,七搞八搞,本不是什么名人也搞成了名人,本来是个小小的名人也搞成了大名人。 名人的好处有多少?媒体上公布的2006年中国作家富豪榜应该算一个注脚,尽管有榜上入围者惊呼“我有这么多钱吗?我怎么不知道?”可也有像上海小子韩寒那样认卯的,认为这个数字基本真实,当然这不包括韩寒作为F1赛车手的收入,单是书的版权收入就有950万!韩寒说他希望钱更多些。这小子的话是大实话,这年头物价像胡子房价像头发而工资像眉毛,谁跟钱有仇呀。与作家富豪榜里以1400万位居第一的余秋雨拒认的态度相比,80后对待财富的态度似乎更阳光、更洒脱些。这也是名人间在藏富与露富心态上的代沟差异。差异归差异,丈量的尺子却都一样,那就是花花绿绿的钞票。钞票在肯定的程度上代表了生存的状态。这就是名人的好处! 名人的好处还有更多。比如有人心甘情愿作枪手替
我的朋友唐恩自认为是当音乐家的料。可是在我记忆中,上初中时他演奏手鼓并不怎么高明,唱歌又五音不全,实在让人不敢恭维。光阴似箭,我们中学毕业后即失去了联系。我念大学,读研究生,尔后成了圣玛丽大学的哲学教授。唐恩为实现当歌唱家兼作曲家的理想,去了“乡村音乐之都”纳什维尔。
唐恩到那儿后,拿出有限的积蓄买了一辆旧汽车,既做交通工具又用来睡觉。他特意找到一份上夜班的工作,以便白天有时间光顾唱片公司。在这期间,他学会了弹吉他。好多年时间,他一直在坚持写歌练唱,叩击成功之门。
有一天,我接到一位跟唐恩相识的朋友打来的电话:“听听这首歌。”他说罢,将话筒靠近扬声器。刹那间,我听到了一阵美妙动听的歌声。真不愧是个出色的歌手!“这是卡皮托尔公司为唐恩出的唱片。”朋友在电话中说,“他在全国每周流行唱片选目中名列前茅,你能相信吗?”我的确难以置信:这首歌就是唐恩自己写自己录制的?然而,唐恩确确实实做到了。不仅仅如此,在当时一套畅销的乡村音乐唱片集中,主题歌《赌徒》也是唐恩的杰作!
从那时起,唐恩·施里茨创作演唱了23首顶呱呱的歌曲。由于他专心致志,全力以赴,这个青少年的梦想实现了。
唐恩几乎于直觉做出的选择,乃是基于我从有关人类美德和个人成功的伟大文
小明和小强都是张
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,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,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,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。老禅师也不声张,走到墙边,移开椅子,就地而蹲。少顷,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,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。当他双脚着地时,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,而是自己的师傅。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,张口结舌。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父并没有厉声责备他,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:“夜深天凉,快去多穿一件衣服。”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宽容是一种胸怀,又是一种教育,它昭示着教育者的大度与力量。
实在不知为了什么,找了许多借口蒙骗自己,到最后仍是喜欢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。这一派天真性格,真够让人无地自容。这世上哪来这许多感天动地的生死相许,却仍是喜欢无论历经多少苦难最后可以安然相守的结局。或者早晚被这无稽的想法害死,还是不能停止自我欺骗。皆是因为,骗自己比骗别人容易。
着实喜欢圆满的结局,特别是不牵扯他人惟有两人完满的结局。若是牵扯他人,总难免要顾此失彼。这茫茫人海千般情缘,要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遇到一个合适的人两情相悦是何其之难。所以,很久以前就学着放弃这个恶习,岂不知这恶习终是根基深厚。
喜欢完美结局的人,多是内心比较天真幼稚。如